大家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:打開手機“網上沖浪”,卻總是被巨量信息所攜帶的負面情緒“反復攻擊”——青少年因“原生家庭困境”怨天尤人,家長被“養娃焦慮”裹挾,年輕人深陷“婚姻不幸”敘事,老年人則被“養老困局”籠罩……各類人群總是被精準“投喂”戾氣、焦慮等負面內容。
近日,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2個月的“清朗·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”專項行動——這一舉措可謂正當其時。
當前的互聯網世界,“注意力”已成為最直接的稀缺資源并具備顯著變現能力。懷化市通過理發師曉華的熱度吸引大量游客,景德鎮也因“雞排哥”的走紅屢登熱搜。可以說,誰引起了公眾注意,誰就掌握了“財富密碼”。
于是部分社交媒體平臺和自媒體做起了煽動用戶“情緒”賺取“注意力”的“生意”。這其實是利用了人們“消極偏見”的心理機制——“消極偏見”即消極的經驗或對壞事件的恐懼,對人們的影響遠大于中性經驗,甚至是積極的經驗。回想一下,相較于和朋友一起聊天散步的愉快經歷,是不是和朋友發生分歧和爭吵更讓你印象深刻?
在流量變現的利益驅動下,部分商業平臺和自媒體利用“消極偏見”心理,刻意編織對立人設的文案、片面剪輯放大矛盾的對話片段、批量生產挑動對立的“爆款”議題……越是對立盛行、謠言四起,越是正中既得利益者下懷——對立越尖銳,引流越顯著。
但煽動對立、渲染焦慮不僅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,還讓一些原本可以理性討論的問題,在情緒煽動下變成激烈的爭吵和對抗。這種對立和沖突如果蔓延到現實生活中,將會對社會秩序和人際關系造成嚴重的破壞。例如“開盒”“掛人”等行為,不僅侵犯公民隱私權等合法權益,還滋生網絡暴力等惡性事件。
個別自媒體賬號為制造熱點、博取流量,對一些官方已發布權威信息的突發敏感事件,仍虛構歪曲事件原因、細節、進展等,發布“陰謀論”等聳人聽聞的信息,誤導公眾,挑動對立,既不利于事件解決,也嚴重損害黨委、政府的公信力。
治理網絡空間中的“情緒污染”問題,需有關部門的有力監管。上個月,上海、北京、廣東等地網信辦對幾家主要網絡平臺采取約談、責令限期改正等處置處罰措施,倒逼平臺履行內容審核、算法管控的法定責任。近期“清朗?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” 專項行動將加強排查處置,從嚴處置處罰,構筑抵制“情緒污染”的防線,守護網絡公共空間。
來源:新湘評論、指點
作者:胡雅南